媒体聚集

【中国科学报】揭示不同状态湿地凋落物分解过程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8-10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养分循环的主要决定因素。在大多数湿地中,许多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枯萎之后并不会立即倒伏,而是持续一段时间保持“立枯”状态,成为残余物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个阶段其分解过程已经开始。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湿地植物立枯分解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先后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生态工程》期刊。 

  科研人员以三江平原的主要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地上凋落物在立枯期的分解过程。研究表明,湿地草本植物地上部分以立枯状态分解一年后,叶片和杆的质量损失分布达到19.3%~45.1%14.3%~23.1%。在分解过程中,立枯植物的氮总量显著增加,但磷总量在一年后表现为净释放。因此,湿地草本植物凋落物在湿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该研究团队以沼泽化草甸的优势物种小叶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凋落物在立枯和倒伏状态下分解过程的差异。研究表明,小叶章地上部分以“立枯”状态分解180天后质量损失很少,低于地表分解的相应组织,但分解一年后会超过或者接近在地表分解的相应组织。处于立枯状态的叶片和叶鞘在分解180天后养分残留量显著高于在地表分解的相应组织,但在分解360天以后,这种模式发生转变。此外,杆以立枯状态分解时的养分残留量一般高于其在地表分解时的养分残留量。 

  《中国科学报》 (2015-08-03 4版 综合) (记者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