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长春分院分党组组织开展向刘景双同志学习活动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7-01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引导长春分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实施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努力奋斗,长春分院分党组下达决定,在全分院范围内开展向刘景双同志学习活动。 

  刘景双同志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副主编。刘景双同志于20151010日上午去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高光效农田试验区考察的路上突发疾病,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手术后,他仍然心系深爱的科研事业,不顾研究所领导、同志们和家属的劝阻,仍争分夺秒坚持研究工作,一再拖延治疗时间,将自己生命最后的光和热都留在了科研一线。201666日,他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0岁。 

  刘景双同志3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和地方、中国科学院、世界银行等多个重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研究方面,建立了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理论框架模型,同时发明了多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和分析方法。 

  他领导开展的日-地系统与农田系统光能高效利用研究,在作物高光效群体构建方面取得了原创性重大突破,形成了“高光效农业理论与应用模式”,丰富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方法。该项目针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多年徘徊和土地质量下降的重大问题,以解决传统栽培方式存在的作物植株相互遮阴、光资源利用率低影响产量和耕地不能休耕、秸秆不能高效还田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突破点,依据地理学和作物栽培学理论,以经纬度、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作物高度等为参数,科学量化了玉米、水稻最佳种植垄向与垄距;创建了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构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耕作模式和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技术体系;创新性地攻克了粮食产量再提高、耕地休耕、秸秆还田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新的技术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该成果被李振声、匡廷云和李玉等院士专家鉴定为:“新模式在作物高光效群体构建方面取得了原创性重大突破,丰富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作物高光效种植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经11年研究与6年示范,在我国北方6省(区)22个示范区应用2240万亩,取得了玉米增产6-15%、水稻增产5-10%、耕地轮换休耕两年、土壤容重下降、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恢复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实现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被写入2013年、2014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重点推广,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和欢迎。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集体、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农副业技术推广奖特等奖等。 

  刘景双同志始终把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国家的需求和研究所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他对待科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常年到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实验研究,与学生同吃同住,无怨无悔。他每天驱车30公里第一个到研究所,所里为他专门准备一张24小时门禁卡。他指导学生认真负责,桃李满天下,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他生活上节俭朴素、克己奉公,主动将所里分给他的好房源让给其他同志……点点滴滴中体现着刘景双同志对党忠诚、热爱祖国、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他是长春分院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是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是我们在本职岗位上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一流业绩的学习标杆。刘景双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精神十分可贵。 

  长春分院分党组号召全分院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向刘景双同志学习。 

  学习刘景双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政治品质。要以刘景双同志为榜样,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政治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学习刘景双同志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全体共产党员要以刘景双同志为标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刘景双同志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全体党员和职工要扎实工作,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推动长春分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景双老师生前在试验田现场